你应该知道《巴黎气候协定》达成了啥目标?意义何在?
北京时间14日凌晨,一份历史性协议在法国巴黎诞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近200个缔约方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这份协议长达12页,包括29个条款,它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与会各方普遍认为,巴黎大会成为气候谈判的历史性转折点。
《巴黎协定》的目标意味着什么?
各方将把“全球气温控制在升高2℃以内”作为目标,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2020年后,各国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为解决各国“自主贡献”力度不足以实现控温目标等问题,从2020年后,每5年将有一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行动力度。
专业而枯燥的《巴黎协定》文本里埋藏着这样12个字:
1、“都参加”——近200个国家,这次“一个都不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轨迹上,达成这样的“全家福”可实在是不容易。之前诸如《京都议定书》等,总是有关键国家缺席。而这次,人全在,都同意。这在全球治理中是罕见的局面。
2、“搭桥梁”——《巴黎协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搭起了一座由共识垒砌的桥梁。全球气候谈判多年来的最最难点,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谈不拢。也难怪,大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屁股决定大脑,各有各的核心利益。而经过“玩儿命谈”,特别是中美的积极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头谈出了共识,这份《巴黎协定》在核心目标、基本原则上形成了最大共识。
3、“各担责”——《巴黎协定》比较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诉求,体现在各国各自承担责任。不仅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的主基调,而且在若干个争吵多年的关键问题上,确定了各自的责任。发达国家今后要“多出钱”,以千亿美元量级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后者今后也得“多出力”,更主动地落实低碳发展。
4、“待完善”——历史性的一步,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巴黎协定》当然也留下了一些未解的难题。各国今后承担了各自的国际减排义务后,怎么核查落实情况?在申报与核查中怎么体现对各国主权的尊重?怎么监督发达国家“多出钱”?怎么鼓励发展中国家“多出力”?有待完善之处,意味着刚在巴黎松了一口气的谈判代表们,来年仍然闲不住,继续“玩儿命谈”是他们的“宿命”。
《巴黎协定》将于2016年4月22日至2017年4月21日开放签署,与《京都议定书》一致,至少55个参与国签署且排放占比超过全球的55%才能让协定生效。
不少专业人士评论,《巴黎协定》提出的诸多目标和要求,意味着以石油、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将更快地、不可逆转地退出历史舞台。它不仅有助于解决气候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未来若干年里全球的投资机会、技术创新机会、商业模式变化等等。一些环保团体认为,《巴黎协定》是转折点,若能实现控制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化石燃料业将加速衰亡。绿色和平组织总干事奈都则说:“那个数字以及在本世纪中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新目标,将让煤炭企业的董事局和石油出口国的王宫震惊不已。”但是,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巴黎大会闭幕会议发言中所言:“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协定已经谈成,下一步的关键任务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生效和最终落实,还需要对相关条款进行细化,这也是各缔约方需要通过后续会议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只需要目标,更需要落实,世界低碳能源转型长路漫漫,长征才刚开始。
中国:从消极到积极的历史性转变
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发表演讲,向全世界做出如下承诺:“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在去年11月的APEC峰会上,中美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声明中,美国宣布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中国宣布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评论说:“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政府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将给国际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在2015年成功成达一项有意义且具广泛性的协议."
潘基文:如果能在巴黎达成一项有意义的气候协定,我们就能够拥有更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相比欧洲,中美在此前的气候谈判中一直不甚积极。美国曾退出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任务的《京都议定书》,中国则长期主张发展第一减排第二。应当说,这两个全球头号和二号碳排放大国态度的转变,为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从200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排放第一大国后,中国又相继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并且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了欧盟。煤炭、水泥、钢铁、铝、铜等重要高耗能产品的消费量均超过世界一半。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后中国成为西方媒体一致责难的对象,一方面是推卸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巨大而又高速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的担忧,甚至是恐惧,因为发达国家的减排努力可以轻易的被中国的增长抵消。2009年气候大会的难堪也给中国的领导层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与国际社会更好沟通, 让中国的减排努力被国际社会认可也成为领导气候变化工作的发改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与国内的NGO,国际智库的交流合作,中国代表团在之后历次气候大会上的媒体沟通工作都大有改观,中国角也成为最精彩最活跃的国家展台之一。
更重要的是,从“十二五”开始,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智库对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建议开始更多被采纳,包括二氧化碳强度目标,能源总量限制和碳交易试点,都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亮点,中国的减排努力开始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2013年中国北方遭遇严重雾霾后,中国减少煤炭依赖和能源清洁化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加上习近平主席“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制定,改革国际治理体系最重要,也是最有希望的舞台。
巴黎气候大会前,中美两度发布联合气候声明协调立场,与欧盟,英法德等主要发达国家也达成双边元首声明,凝聚共识。在巴黎气候大会期间,中国积极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居中斡旋,获得多方赞赏。在11日晚间习近平与奥巴马再次通话确认中美对巴黎大会达成协议的支持,为《巴黎气候协定》的临门一脚鼓足了动力。
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中从“落后生”到“领导者”的转变值得深思。除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之外,政府同非政府机构与国际智库之间开放、频繁的交流、建言与合作,与国际社会的良好互动都对中国成为气候变化领导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管气候变化的气候司一度被称为“最不像政府的政府机构”,但却最终成就了中国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重要突破。
未来五年,中国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将继续逐步深入多个重要领域的国际治理体系改革,并带领亚投行等区域多边机构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中国在参与气候变化治理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将为中国未来参与国际治理改革的努力指明方向。对中国来说,这是新时代的开始。
习近平主席: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 上一篇:美联储加息会给中国带来5大麻烦 2015/12/17
- 下一篇:厦门融创携手“找流量计”网开启全新营销合作模式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