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的讨论又开始热闹起来。昨天本公号发表了国务院研究中心前主任刘世锦最近的观点,按照刘世锦先生的看法,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但他特别强调,“有人说触底了会不会大幅度反弹,不会的。触底的含义就是不会更低了,它将来最可能的形态就是一个大的L型,L型的底部有一个小的W型,就是一些小的波动。”刘世锦表示,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平台以后,这将维持5-10年的时间。
相对于国内一些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来过于乐观的观点,刘世锦先生的观点一贯比较客观。但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问题上,我仍然认为刘世锦先生过于乐观了。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年很多企业家都要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我对此的回答很简单:中国经济不会见底。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尽管连续6年下滑,但我认为,每一年的经济增速不是太慢了,而是太快了。每一年GDP的增速不是太糟糕了,而是太漂亮了。包括2015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跌破7%,创下25年以来最低的增长记录时,我仍然认为这个数字很好,而不是很差,2016年,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肯定低于6.9%。
我一直强调,讨论中国经济的“底部”的关键绝不在于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多少。中国经济过去六年的连续下滑是一种趋势,也很正常,在经济超高速增长近40年后,出现这种下滑符合追赶型经济体速度和发达经济体趋同的规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将中国经济是否见底的讨论限于经济增速,结论是非常悲观的:中国经济再次回到高增长的概率等于零!
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见底,讨论的出发点应该是中国经济是否完成增长模式的转换!这是问题的关键。刘世锦先生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仍然是在旧有的增长模式和思维中讨论问题,比如:他们认为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已经触底反弹,比如制造业的数据已经不可能再糟糕,比如出口继续大跌的概率小。很显然,这都是在旧有的模式下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过去的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M2存量已经超过240万亿,M2的增速与经济增速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说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第二,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已经走到极致,无论是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投资的效率,都没有任何扩张的空间;
第三,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发展的模式受到债务风险的限制,整个经济的债务杠杆率已到危险的边界;
第四,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投资存量已超过合理的规模,增量也有限,房地产经济走到了真正的天花板;
第五,低端制造业的产能和出口都已经到了极致;
第六,随着劳动力拐点和人口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下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也难以为继。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旧的平衡已经打破,在新的动能和新的平衡建立之前,一切所谓的见底预测都属无稽之谈。况且,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起码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出清问题,这需要时间;第二,债务杠杆,特别是企业债务杠杆问题,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第三,新的动能的培育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经济拉动力的转换,更是经济思想和理念的颠覆性再造,在旧有的经济思维下,要想成为真正的创新经济体是小概率事件。因为旧有的体制和机制都是为做大规模服务,而不是为创新服务。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将陷入5到10年的“停滞期”,只有在政府穷尽所有的办法,在无能无力之后被迫然把经济的未来真正交给市场和企业家之后,中国经济才算真正完成触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以前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从高速增长到完成模式转换,经济增速起码都要腰斩。如果非要给中国经济增速定一个中期的底部,这个底部将在5%左右。(文章转自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微信公众号,如不允许刊登,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融创与温泉酒店合作超声波流量计用来检查地下管道漏水情况 2016/4/22
- 下一篇:融创为漳州妇幼保健院新建分院供应锅炉蒸汽流量计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