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专题报道

波士顿咨询回应“中国制造成本只比美国低4个点”

2015-09-23 15:01:01      点击:

    即便中国的制造成本较高,很多企业还是愿意选择中国作为生产基地,这是因为如今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不再来自低工资,而是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产业集群等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制造业生态优势。未来,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最有力途径之一

    9月17日刊登周其仁教授在弘毅论坛上的演讲“中国经济怎么才能好起来”,周教授引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制造业成本变迁报告》(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How cost competitivenessis changing worldwide)说,“如果以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为100,那中国是96,只比美国低4个点。我没有料到这么快中国的成本优势就没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没有了!”

    演讲刊出后,一些读者对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的结论提出质疑,一些读者希望了解该报告的研究方法,财经十一人就此问询了波士顿咨询公司相关人士,作答如下:

Q: “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这种说法确切么?是报告中的说法么?

 

波士顿咨询(BCG):是的,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同一件产品这种说法并不十分严谨。请注意,该成本指数是多种工业产品的平均指数,并非指任意企业制造的任意产品。以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和服装这两大类产品为例,它们对应成本平均指数分别为87和88。在中国生产这两类产品的企业显然会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分析显示,由于美国的能源成本优势,中国化工产品的成本指数为110,显然在美国制造这些产品更为有利。总而言之,96的成本指数不是指所有产品,而是多种产品成本指数的平均值。
 
Q:报告中提出的制造成本指数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BCG:为了保证成本指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我们尽可能在计算中囊括企业面临的所有制造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使用的劳动力和消耗的能源、生产工具和制造设备以及生产涉及的日常开销,例如管理成本和场地成本等等。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调研了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28.7万家企业。我们数据来源来自经济学人智库、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能源机构。除了数据挖掘以外,我们还与跨国公司客户合作,这些企业在中国和美国两国都有运营。他们的实际经验与我们的指数得出的结果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对该指数的研究方法非常有信心。
 
Q:有读者指出,贵公司报告的计算方法中,“其他成本”这一项占79.2个点,所占权重过高,而且所有国家的“其他成本”都差不多,这使报告的结论令人生疑。
 
BCG: “其他成本”一项,各国数值比较接近的原因是由于其他成本中的80%是原材料和零部件,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全球采购和生产的,它们的成本不会因为国家的不同的而产生太大的差异。
 
    类似的,我们的成本指数并没有将制造完成后的运输和物流成本计算在内,因为这些成本会根据采购方所在地的不同而发生巨大的差异,难以进行统计计算。如果产品需要跨国运输,那么它产生的物流和运输成本会相当高,足以抵消制造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美国公司制造化工品后,这些化工品又作为原材料输送到中国,那么这个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远高于节省出来的制造成本。因此即便中国的制造成本较高,很多企业还是愿意选择中国作为生产基地。这就是成本优势的重要性不断降低,而产业集群等其他制造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最后,另外一部分没有计算在内的是一些“软性”成本,例如监管和税收等。
 
Q:无论如何,中国制造的成本在迅速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如何打破成本制约以获得更好地发展?
 
BCG: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不仅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并且将继续在全球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
 
    首先从国内角度讲,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1亿个,制造业产值对全国GDP贡献接近30%。从国际角度讲,中国去年出口额超过2.3万亿美元,仍旧是全球最大出口国。自2010年首次超越美国至今,中国连续毫无争议地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速度极为惊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附加值占比从1998年的3%,急速上升至2013年的21%。此外,很多跨国公司依旧选择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服务于本地和全球市场。单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中国制造业依旧占据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深入分析企业行为背后的战略动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不再一味追求“最低成本”,而转而寻求制造业的“最优成本”。这意味着制造业落脚点的选择不再仅仅依据某个单一的指标——例如劳动力成本,而是对该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不同类型产品的“最优成本”生产地有可能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由于以上原因,随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每种产品在哪里生产最为合适也是一直在变化中。例如在中国,工人工资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刺激了国内消费,但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按照生产力调整后的制造业工资在过去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因此在这一时期内,玩具、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同时其他欠发达国家开始逐渐显示出竞争优势,成为这类较简单产品的制造地。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增长较快的出口产品中,包含那些更为复杂及有附加值的品类,例如电子产品和汽车。此外,在关税减免政策的鼓励下,过去有大量零部件进口到中国,在中国组装后再次出口。在1995年-2005年间,此类贸易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然而在过去3年中,此类贸易对出口额的增长贡献基本为零。这也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正在发生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并且占据比较优势。但是,如今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已经与过去几十年不同。现代制造业上需要一整个生态体系: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这些都需要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因此,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将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最有力途径之一。
 
    中国政府推出了一些扶植制造业的政策组合,例如大力推行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这展现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从这些政策中受益。尤其在智能制造这一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迹象,例如在新技术的引进中,中国并没有落后于传统的工业强国。中国制造企业的机器人技术采用速度比其它国家更胜一筹。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的机器人技术采购量占全球总量的近80%,这一比例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保持稳定。而BCG的分析研究显示,走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前沿的国家,将在劳动力成本节约方面获得最大收益,这将对不断上涨的制造业成本起到重要的缓解作用。